当中国康养消费群体平均年龄降至41.5岁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十万亿元,老龄化加速与健康需求升级的双重浪潮,将养老金融推向金融强国建设“五篇大文章”的关键位置。然而,行业却深陷两大难题:部分机构手握本土资源却缺乏国际视野,服务陷入“同质化内卷”;另一部分则照搬国际经验却难以落地,最终沦为“空中楼阁”。
在此背景下,10月24日中信保诚人寿“2025未来大会”的召开,为行业提供了破局样本。会上发布的“康、养、育、富”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,不仅标志着这家中外合资险企完成从“风险补偿”到“服务赋能”的战略升级,更以“本土根基+国际视野”的融合思路,为养老金融打造出差异化解决方案。而这一体系的核心竞争力,正源于其背后两大股东——中信集团与保诚集团的优势协同。
中信集团的“本土硬支撑”,为“康养育富”体系筑牢了可落地的根基。正如中信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曾琪在大会上所言,中信将围绕“养老金融”提供财富规划、康养服务、产业赋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。金融端,中信统筹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信托等全牌照资源,让保险资金凭借“周期长、规模大、来源稳”的特点,既为康养项目注入资金,又为客户提供跨领域财富管理服务;实业端,中信医疗、中信城开、中信兴业等板块直接覆盖健康医疗、养老社区等实体场景,形成“金融输血+实业造血”的闭环;跨境端,2024年推出的“要出国,找中信”“来中国,找中信”全球服务品牌,为“康养育富”链接国际资源打开通道,让境外优质服务精准对接中国家庭需求。
保诚集团的“国际软经验”,则为“康养育富”注入了专业内核。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康尧(Anil Wadhwani)在大会上表示,保诚将持续支持中信保诚人寿推动创新、培育人才,开发契合中国家庭需求的养老保障方案。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、旅居服务标准、跨市场风险管控等领域,保诚的全球实践提供了可参考模板;而在“海外二次诊疗”、健康管理流程设计等具体环节,其国际经验被转化为本土化服务,有效避免“水土不服”。
两大股东的协同,在大会重点仪式中转化为“可感知的价值”。中信、保诚携手英国驻华大使馆、英国商会、英国老龄创新中心等机构,启动“英国企业‘来中国,找中信’暨中信养老金融生态升级”仪式,依托中信本土落地能力,助力保诚链接的境外康养、医疗、科技企业走进中国社区;同步发布的“中信&保诚海外金融服务”与“传家2.0升级”,整合中信金融全牌照与保诚跨境服务经验,为高净值客户跨境养老规划、财富传承提供一站式方案;此外,中信自2023年起打造的“养老金融规划师认证体系”,由十位代表在大会集体亮相,该体系既依托中信跨子公司协同,也借鉴保诚人才培养经验,补上行业“专业人才短缺”短板,让“康养育富”真正落地。
养老金融的核心不在于资源叠加,而在于实现乘数效应。中信保诚人寿以股东协同为支点,正重构养老金融“服务赋能”的新范式,为行业突破困境提供了清晰的方向。
✽本文资讯仅供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或采购等决策建议(承兑)。